2025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系列讲座”第9讲在慈溪医工所举行。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蔡宗苇教授做了题为“质谱成像和环境毒理”的主题报告,讲座由宁波材料所郭明全研究员主持。
蔡宗苇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团队在质谱成像和环境毒理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报告指出生物和化学分析技术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强调了质谱成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了质谱成像技术的两大优势:一是质谱成像技术,可进行生物组织切片以及细胞样本的代谢物、蛋白、多肽等生物分子的原位分析;二是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目标分子的组成、丰度和特异性分布进行全面、高通量的快速分析。随后,以一项双酚A(BPA)替代物双酚S(BPS)和双酚E(BPE)进行小鼠的暴露实验为例,揭示了组学与质谱成像相结合的应用对于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报告现场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有效提高了医工所学生对质谱成像技术的认知,促进了该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蔡宗苇,1982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91-2000年分别在美国Nebraska大学和Glaxo-Wellcome药物公司工作,2001-2024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郭一苇讲座教授,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二恶英实验室主任,2024年7月起受聘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任协理副校长,理学部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海外);2013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21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2023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AE);2024年获选国家级人才;2025年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0)和国家自然科学-等奖(排名第五,2011)研究方向是质谱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生命科学、环境毒理以及药物开发的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与环境新污染物和食品安全相关的人体健康和疾病。
会议现场